周四美国三家小麦期货市场收盘上涨,主要原因是黑海谷物出口协议续签前景暗淡,美元走低,邻池玉米和大豆大涨带来比价提振。
CBOT软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7美分或1.1%,报收639.75美分/蒲式耳。
KCBT硬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3美分或0.37%,报收806美分/蒲式耳。
MGE硬红春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8.25美分或1%,报收861.75美分/蒲式耳。
受中西部地区天气担忧的支持,周四玉米和大豆市场强劲反弹,这给小麦市场带来了比价提振。
美元下滑也提振了农产品市场,因为这使得美国农作物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市场猜测美国通胀放缓将说服美联储在本月之后暂停加息,周四美元汇率跌至2022年4月以来的最低,为99.456点,比周三下跌0.737点。
美国农业部的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7月6日当周,美国小麦出口销售总量为39.57万吨,与市场预期相符,接近一周前的40万吨。
黑海谷物出口协议即将于下周一到期,该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给小麦和玉米市场提供了支撑。欧盟委员会正在帮助联合国和土耳其努力延长该协会。
俄罗斯总统普京周四表示,除非俄罗斯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否则将退出下周一到期的黑海谷物协议。他说,联合国迄今为止未能就这一问题提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他否认收到过任何包含联合国秘书长提案的信函。普京表示,我们可以暂停参与该协议,如果相关各方表示对我们做出的所有承诺都会兑现,那么就去兑现承诺。然后我们将立即重新加入该协议。
法国农业局FranceAgriMer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7月10日,软小麦优良率为80%,略低于一周前的水平。小麦收割工作已完成33%,高于一周前的10%。法国是欧洲头号小麦生产国。
7月13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下称上期能源)发布公告,就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合约(下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和相关业务细则公开征求意见。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是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该指数由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并于北京时间每周一15:05发布,表征上海出口集装箱即期海运市场欧洲航线结算运价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根据征求意见稿,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交易代码为EC,报价单位为指数点,合约乘数为50元/点,最小变动价位为0.1点,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10%,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12%,合约月份为2、4、6、8、10、12月,最后交易日为期货合约交割月份最后一个开展期货交易的周一,交割日期同最后交易日。
为确保市场平稳运行,上期能源在合约设计、业务细则和风控制度方面都做了相应安排,包括用最后交易日以及最后交易日前第一、第二个指数发布日发布的三个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到期合约的交割结算价;临近交割提高涨跌停板幅度和保证金比例;优化单边市处置措施;规定连续多个交易日累计涨跌幅达到一定比例时可采取特殊措施等。
下一步,上期能源将梳理并研究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合约和细则,与各方共同做好上市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期货合约平稳上市和安全运行。
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设计思路
从合约设计思路来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采用“服务型指数、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的基本设计思路。
一是服务型指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标的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是基于国际集装箱欧线运输服务的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服务于国际集装箱欧线货物运输。目前,标的指数已通过审计机构依照国际证监会组织关于《价格报告机构原则》的规定进行的独立鉴证。
二是国际平台。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将作为境内特定品种,在上期能源上市交易,面向全球交易者开放,引入境内外交易者参与交易。
三是人民币计价。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将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这有助于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促进我国期货市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是现金交割。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合约到期后,交易双方将用规定的交割结算价来计算未平仓合约的盈亏,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最终了结期货合约持仓。目前境外已上市的航运衍生品均为现金交割。
合约标的选择具备代表性,整体规则设置较为合理
中信期货研究所航运研究团队表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SCFIS(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中的欧洲航线指数为标的进行交易。该指数2020年11月发布,直接获取航运公司结算系统中数据,具备极强的真实性和抗操纵性。
同时从全球典型的集装箱运价现货指数来看,SCFIS与SCFI、FBX(Freightos Baltic International Index)、WCI(World Container Index)、XSI(Xeneta Shipping Index)等权威的现货市场运价指数走势高度相同,与SCFI的相关性达到99%以上,SCFIS欧线指数与我国出口到全球主要远洋地区的集装箱运价相关性均超90%,证明了该指数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运价市场波动。而从海外期货衍生品市场来看,NYMEX和SGX都基于FBX运价指数构建了运价期货、远期等衍生品,起到了一定的价格发现作用。
据东证期货航运研究员兰淅介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为标的,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亚洲出口到西北欧的集装箱运输成本,涵盖了上海和西北欧基本港(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弗利克斯托、勒阿弗尔)之间的基本海运费和海运相关附加费。指数采集以大型船东和大型货代为主,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炒作引发的运价波动风险,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运输成本的波动。
从具体航线上看,集装箱船由亚洲始发,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亚丁湾,到达红海并通过苏伊士运河,并往西继续航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再穿过英吉利海峡,即抵达西北欧沿海港口。按距离评估,欧洲航线航程约为11000海里,单程至少需要5周至6周的时间。从运输货物类型来看,亚欧货物主要以家具、服装、玩具、塑料制品、机械设备等制造业成品为主。
同时对标其他航线来看,中国是全球集装箱贸易的核心出口国,中国-欧洲航线和中国-美东/美西航线并列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航线,也是全球集装箱定价的风向标。和北美航线不同的是,欧洲航线以大型船东运营为主,发展相对成熟,运价波动也更加合理和稳定。
从整体合约设计的合理性来看,兰淅指出,首先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合约标的为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采集的是实际发船的结算价而非市场报价,这可以有效避免市场报价的不合理波动,从而规避指数被操纵的风险;其次,采用相对精简的双月份合约设计,既可以保证单一合约的流动性,也能满足旺季市场的套保需求;最后,采用现金交割制度便于交易者操作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交割风险;此外,采用人民币计价的合约和上期能源的国际化交易平台,有助于吸引海内外众多投资者参与,既增强了合约的流动性,也有利于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益。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黄柳楠认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合约设计及交割规则设计方面具备多重优势:第一,在交割方式上,现金交割的方式优化了该标的的参与门槛,使得更广泛产业内外群体具备深度参与的条件,也使得自然人持仓的限制更少;第二,在合约月份选择上,双月换月的方式将有效促进上市后主力合约流动性的提升,预计期货上市后该合约将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成熟;第三,指数价格锚定公平合理。上海航交所欧线SCFIS运价指数在多轮重大行情中历经市场检验,与中国主要港口发往欧洲航线的运价走势高度趋势吻合。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此为价格锚定,大幅提升了上市后贴近市场、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能力。
响应行业期盼,填补国内航运衍生品市场空白
据了解,我国是航运大国,多项指标在全球排名前列。国内大量进出口企业依靠集装箱进行货物运输,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集装箱运费水平出现大幅波动,对集装箱产业链企业和外贸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挑战,市场对推出相关风险管理工具的呼声逐步增加,同时企业也希望能够了解未来运价走势,合理制定运输计划。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表示,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身处全球贸易市场前沿的集运行业经历了“一箱难求”“一舱难求”“一货难求”等巨大市场波动。中国集运企业为我国保民生、稳外贸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运力供应与需求之间的急剧变化和运价的大幅波动让供应链上的货主和船东等经营主体承担了较大风险,相关企业对于推出管理运费波动风险工具的呼声越来越高。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作为金融服务航运的创新工具,可为集运行业的相关企业提供解决其需求的市场化供应手段,助力船东企业在稳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提供更为专业、优质、可靠的运输服务,以实现船东和货主之间的共赢目标。
环世物流集团总裁林杰指出,航运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高风险行业,受造船周期、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活跃度、燃油价格、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货代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海运费大幅波动。“随着国际市场运价波动加剧,航运产业链企业对相关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但现阶段我国航运市场还缺乏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期能源推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不仅将填补国内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也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有效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将为航运产业链企业提供新的经营方式,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做好参与准备。”
中银国际期货董事长张育斌指出,上期能源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航运企业及期货公司对该品种的推出期待已久。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对于国内外航运产业链企业包括船公司、货主企业、船舶代理及货代企业等开展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应对集装箱运价波动提供了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为航运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更多风险管理的机会和可能,有助于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与此同时,该品种将促进金融机构与现货企业合作,增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企业能力,有助于期货公司提供更多样的服务选择,丰富期货公司产品体系,期货公司的资管产品或风险管理子公司经营模式也将更加灵活多样。
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产品供给速度明显加快,但目前我国尚未有航运或服务方面的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拓展了我国期货市场的服务维度,也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探索创新型品种、现金交割提供了有益实践。与此同时,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对于期货公司业务拓展也有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交易,扩大客户群体,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航运运价波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宏观经济状况,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将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此外,期货公司也要发挥专业职能,服务航运企业做好风险管理,这是期货公司在“航运强国”建设、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要承担的责任。
中信期货研究所航运研究团队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地和生成地,形成了完善丰富的集装箱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及以CCF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NCFI(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货运价指数。近年来,国际集装箱航运市场剧烈波动,反映出国内制造、商贸类企业的运价风险敞口亟待有力的管理工具。
该团队认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上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为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运价走势提供参考,提升我国在全球集装箱运输服务领域的定价权及软实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及航运中心建设;其次能够充分发挥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我国制造、商贸、航运及货代类企业以套期保值、基差交易等形式实现有力的运价风险管理;最后能够丰富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矩阵,推动国际化水平提升。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将成为国内首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作为国际化品种与海外期货市场的联动有助于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来源:期货日报)
周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OMEX)的黄金期货上涨,主要因为美国通胀数据低于预期,强化了人们对美联储可能提前结束加息周期的预期,这也导致美元汇率大幅下跌,提振金价走高。
截至收盘,黄金期货上涨21.6美元到24.9美元不等,其中成交最活跃的2023年8月黄金期货收报每盎司1961.7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上涨24.6美元或1.27%,创下6月16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格。
黄金基准合约的交易区间位于1937.5美元到1965.1美元。
成交最活跃的9月白银期货上涨1.029美元或4.42%,报每盎司24.31美元。
周三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胀压力继续消退,6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小幅上涨,并录得两年多以来的最小年度增幅。截至6月的12个月中,CPI上涨3.0%,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3.1%。
分析师称,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低于预期,令市场交易者期待美联储在7月的加息可能是本论加息周期的最后一次,这有助于推动金价上涨。从技术面看,黄金突破50日移动均线1960美元的阻力,也引发了更多买盘入市。
在美国公布通胀数据后,美元兑主要货币下跌1%以上,创下一年多以来的低点。美元疲软使得黄金对其他货币持有者更具吸引力。
周三,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3.8770%,意味着持有非计息黄金的机会成本下降。
目前市场预计美联储本月晚些时候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91%。本周早些时候,多位美联储官员表示,美联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即将结束。
本月迄今黄金期货(近期合约)上涨1.83%,今年迄今上涨7.50%,周三收盘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12.80%。作为对比,2022年黄金期货下跌0.43%,这是继2021年下跌3.51%后的连续第二年下跌,主要是受到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压力。从2022年3月到2023年5月份,美联储连续10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3月份的接近零水平提高到5.00%-5.25%的范围。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一轮加息。
周三,黄金期货成交量为273,667手,上一交易日202,672手;空盘量为483,170手,上一交易日为485,952手。
周三美国三家小麦期货市场收盘下跌,其中CBOT软红冬小麦市场跌幅最大,创下一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因为美国农业部的美国小麦产量预估超过市场预期。
CBOT软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低27.75美分或4.20%,报收632.75美分/蒲式耳。
KCBT硬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低14美分或1.71%,报收803美分/蒲式耳。
MGE硬红春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低10.50美分或1.22%,报收853.50美分/蒲式耳。
美国农业部将2023/24年度美国小麦产量预估上调至17.39亿蒲式耳,高于上月预测的16.65亿蒲式耳,也超过了市场预期范围。这令分析师感到惊讶。所有小麦单产调高到46.1蒲/英亩,高于上月预测的44.9蒲/英亩,上年46.5蒲/英亩。
美国农业部还将美国2023/24年度小麦期末库存预估从6月份的5.62亿蒲式耳上调至5.92亿蒲式耳,高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
2023/24年度美国小麦年度均价进一步调低,从7.70美元降至7.50美元/蒲,低于上年创纪录的8.83美元/蒲(6月份预期为8.85美元)。
不过美国农业部将2023/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估从6月份的2.7071亿吨下调至2.6653亿吨,低于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
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调高到8.0019亿吨,高于上月预期的7.9667亿吨,因为美国和巴基斯坦的产量增幅超过阿根廷、加拿大和欧盟的产量降幅。
在周四美国农业部发布周度出口销售报告发布之前,交易商预计截至7月6日的一周内美国小麦出口销售量为5到55万吨,作为对比,截至6月29日当周,美国小麦净销售量约为40万吨。
经过持续大幅下跌后,受夏季检修利好支撑,6月以来纯碱现货价格持稳、期价振荡反弹。昨日午盘收盘,纯碱大涨4.42%。
考虑到远兴能源等大量新装置即将投产,2023年下半年纯碱走势难言乐观,价格仍有下行压力。建议投资者关注纯碱反弹沽空机会,上游生产企业背靠现货价格可进行卖出套保。
现货价格以持稳为主
今年上半年,国内纯碱生产利润较好,供应升至高位。上半年国内氨碱法平均利润为863元/吨,联碱法双吨利润为1467元/吨,高利润刺激开工率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国内纯碱累计产量为131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03万吨,增幅8.47%。根据6月开工率测算,预计上半年累计产量为157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02万吨,增幅6.95%。根据隆众资讯数据,1—6月纯碱周度产量均高于60万吨,但随着价格下跌,纯碱检修安排增加,产量也出现下降趋势。7月第一周市场统计的纯碱产量为56.02万吨,比前一周下降4.32万吨。根据市场对纯碱企业检修计划的统计,7月纯碱检修带来的产量下降超过30万吨,对价格的短期支撑较强。预计7月纯碱现货价格以持稳为主,贴水的期货近月合约存在反弹动能。
期价向成本线靠拢
尽管短期纯碱检修计划较多,供应减少对价格有较强的支撑,但纯碱产能投放周期已经开启,下半年价格难言乐观。上半年红四方新增了20万吨纯碱产能,远兴能源的500万吨天然碱第一条产线150万吨产能已成功投料生产,剩下的三条产线将在7—9月陆续投放;河南金山的180万吨、连云港德邦的60万吨新产能计划在9月投放;重庆湘渝盐化的20万吨新产能计划在12月投放。上述产能投放计划中,低成本的远兴能源对市场冲击最为明显,阿拉善天然碱生产成本不足600元/吨,送到沙河的成本不足1000元/吨,待其投产后纯碱价格压力将骤升。4—5月纯碱价格因远兴投产预期而出现大跌,下半年新产能投产后,现货价格仍有下跌空间,价格将向成本附近靠拢。
低库存态势难以延续
上半年国内纯碱供需双增,库存变动不大,国内总库存持稳于相对低位。隆众数据显示,1—6月国内纯碱生产企业库存自33万吨升至43万吨,累库10万吨,其中重碱累库8万吨,轻碱累库2万吨;交割库库存自3万吨上升至16万吨,累库13万吨;37%样本浮法玻璃企业纯碱库存可用天数自24.2天下降至12.8天,折合纯碱库存减少35万吨。截至7月6日,国内纯碱生产企业库存为39.58万吨,处于5年偏低水平。
7—8月纯碱检修较为集中,预计短期国内纯碱库存将小幅下降,9月开始新产能投放影响将显现,届时纯碱库存将持续累积。若新产能按期投放,10月开始纯碱的月度产量将接近300万吨,需求增加难以消化供应增量,预计四季度国内纯碱总库存将增加50万—70万吨,上游库存将突破100万吨,价格将明显承压。
综上所述,近期纯碱价格企稳,检修利好下,纯碱现货价格有望暂时止跌,期货价格存在反弹动能。中期来看,纯碱面临的产能投放压力较大,需求增量难以消化供应增量,低库存状态难以延续,四季度库存将大幅累积,价格下行压力巨大。建议投资者维持反弹做空思路,纯碱2309合约关注1850—1900元/吨附近压力,生产企业关注近月合约卖出套保机会,背靠现货价格可沽空2308、2309合约,以锁定现货生产利润。
来源 期货日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建议
周二美国三家小麦期货市场收盘上涨,主要原因是冬小麦产区的大雨耽搁了收获,春小麦作物状况下滑,黑海局势令人担忧。
CBOT软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14.25美分或2.20%,报收660.50美分/蒲式耳。
KCBT硬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5.75美分或0.71%,报收817美分/蒲式耳。
MGE硬红春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13.75美分或1.62%,报收864美分/蒲式耳。
乌克兰的敖德萨港口遭无人机袭击,令市场重新关注黑海供应面临的冲突风险。另外,美国春小麦作物评级意外下降,令人质疑收成前景,也支持了小麦价格。
南部平原冬小麦收获耽搁,进一步支持小麦期货。一位分析师称,俄克拉荷马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暴雨不仅推迟了冬小麦收割,还导致病虫害爆发。伴随着冰雹和大风的风暴显然损坏了一些即将收割的硬红冬小麦。
美元走软,通常使得美国谷物在全球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加上原油和其他商品普遍走强,为小麦市场提供了支撑。
美国农业部周一称,美国春小麦优良率为47%,低于一周前的48%。市场分析师曾预计春小麦优良率将会改善。
据咨询机构SovEcon公司称,7月份俄罗斯的小麦出口量可能达到370万吨到410万吨,超过月均出口量280万吨,并可能打破2018年创下的月度纪录380万吨。SovEcon称,俄罗斯小麦价格比法国小麦低20美元/吨,推动需求。随着美国等竞争国的小麦供应因恶劣天气而减少,俄罗斯小麦丰产的重要性可能会增加。
法国农业部首次预估2023年法国软小麦产量为3500万吨,较去年增加近4%,但低于近期的一些市场预测。
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欧盟2023/24年度软小麦出口已经达到360,867万吨,同比减少45.7%,因为来自俄罗斯的竞争激烈。
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布常规招标,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寻购12.4万吨食用小麦,招标将于周四截止。其中24%预计来自美国,9月份装运。
上周美国和南美到中国的谷物海运费用下跌。美国谷物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6日,美湾到中国(华北或华南,下同)港口的6.6万吨货轮运费为45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5美元。美西到中国港口的6.6万吨货轮运费为25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0.5美元。巴西桑托斯港口到中国的5.4万吨到5.9万吨货轮的运费为36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5美元;6到6.6万吨货轮的运费为34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5美元。巴西北部沿海港口到中国的运费为40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5美元。阿根廷罗萨里奥港口到中国的5.6万到6万吨深水货轮运费为42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1.5美元。
周五(7月7日),波罗的海交易所的主要海运指数BDI收高,但是周线图上连续第二周下跌,主要是受到大型货轮运费疲软的拖累。周五,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BDI)报收1,009点,比周四上涨16点或1.6%。当周该指数下跌82点或7.5%,之前一周下跌149点或12.0%。6月份BDI上涨11.7%,主要因为好望角型货轮运费上涨近40%。但是第二季度该指数下跌21.5%,这也是连续第五个季度下跌。BDI指数曾在2008年5月份创下11,793点的历史最高值,在2016年2月10日创下290点的历史最低点。
周五,好望角型货轮运费指数收于1,522点,较周四上涨43点或2.9%。当周该指数下跌182点或10.7%,这也是连续第二周下跌。之前一周下跌18.1%。通常用于运输15万吨货物(如铁矿石和煤炭)的好望角型货轮的日均盈利为12,625美元,较周四上涨360美元,较一周前下跌1,508美元或10.7%。周五,巴拿马型货轮运费指数上涨13点,收于984点,比一周前下跌46点或4.5%,这也是连续第三周下跌。6月份期间该指数下跌1.4%,这也是连续第三个月下跌。
通常用于运输煤炭或谷物的巴拿马型货轮的日均盈利为8,852美元,较周四上涨116美元,比一周前下跌421美元或4.5%。超灵便型货轮运费指数收于724点,比周四下跌4点,比一周前下跌25点或3.3%。BDI综合运费指数评估了好望角型(权重40%)、巴拿马型(权重30%)以及超灵便型货轮(权重30%)的运费。
周一美国三家小麦期货市场收盘互有涨跌,其中MGE春小麦收涨,KCBT硬红冬小麦和CBOT软红冬小麦收低。
CBOT软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3.25美分或0.50%,报收646.25美分/蒲式耳。
KCBT硬红冬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低7美分或0.90%,报收811.25美分/蒲式耳。
MGE硬红春小麦市场的9月期约收高2.50美分或0.30%,报收850.25美分/蒲式耳。
交易商称,当天冬小麦市场技术性抛盘活跃,北半球收割压力显现,俄罗斯供应带来的出口竞争激烈,令麦价承压下行。不过春小麦作物状况下滑,支持了MGE市场。
尽管黑海出口协议存在不确定性,俄罗斯威胁下周退出该协议,但CBOT小麦期货周一下跌。俄罗斯小麦出口一直保持强劲态势,缓解了市场对黑海出口通道可能关闭的担忧。
分析师称,上周俄罗斯小麦出口价格基本稳定,交易商在黑海谷物出口协议下周一到期之前等待观察该协议是否会延期。
美国农业部盘后发布的作物进展报告显示,截至7月9日,美国冬小麦收割工作完成46%,一周前为37%,上年同期为62%,五年平均进度为59%。
春小麦优良率为47%,低于一周前的48%和上年同期的70%,因为蒙大纳州的作物状况恶化。分析师曾预计春小麦优良率会提高一个百分点。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截至2023年7月6日的一周,美国小麦出口检验量为419,134吨,比一周前增长22.5%,比去年同期提高35.2%。这一数据高于市场预期。菲律宾、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和印度尼西亚是前五大目的地。
在经过6月最后一周的暴跌后,截至2023年7月7日的一周,全球小麦价格呈现震荡整理走势。近来美国南部平原的降雨放慢冬小麦收获,北美春小麦产区天气持续干燥导致作物状况下滑,黑海协议续签前景黯淡,有助于小麦价格企稳反弹。不过全球小麦产量前景改善,继续限制小麦价格的上涨空间。
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9月软红冬小麦期约报收6.4950美元/蒲,比一周前下跌0.2%。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KCBT)的9月硬红冬小麦期约报收8.1825美元/蒲,上涨2.3%。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MGEX)的9月硬红春小麦期约报收8.4775美元/蒲,上涨3.8%。Euronext的2023年9月小麦报收232欧元/吨,上涨0.5%;阿根廷小麦现货报价为340美元/吨,上涨0.6%。
美国冬小麦收获迟缓,春小麦评级继续下滑
美国农业部作物进展周报显示,截至7月2日,美国冬小麦收获完成37%,低于去年同期的52%,也低于五年均值46%,分析师平均预期为40%。美国中西部市场解决方案公司的布赖恩?胡普斯表示,美国平原冬小麦产区的强降雨将阻碍小麦收获,并可能损害小麦作物的质量。
美国北部平原和加拿大大草原的天气干燥,引发了人们对北美春小麦收成减少的担忧。截至7月2日,美国春小麦优良率为48%,比前一周减少2%,而分析师预期提高2%。
头号产区北达科他州春小麦优良率为40%,低于一周前的49%以及去年同期的76%,仅高于2021年同期的18%,当时北部平原严重干旱导致春小麦产量降至33年来新低。
在北达科他州中北部地区,今年6月份的降雨量不足1英寸,远低于正常水平3.7英寸,创下1979年以来最低值。目前春小麦正进入花期,将在一周左右授粉。如果干燥天气持续,可能影响小麦最终单产。
美国干旱监测报告显示,截至7月4日,约62%的春小麦作物处于干旱地区(D0-D4),较一周前提高1%,也远高于上年同期的23%,不过低于2021年同期的100%。
美国农业部6月底发布的播种意向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春小麦种植面积估计为1114万英亩,高于3月份预测的1057万英亩,比上年的1083.5万英亩提高2.8%。这可能有助于部分缓冲作物评级下降的影响。
美国小麦出口略有加快
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周报称,截至6月29日当周,美国小麦净销售量为40.28万吨,远高于一周前的15.52万吨。但2023/24年度迄今美国小麦出口销售总量约为462万吨,同比减少23.7%,上周是同比减少26.9%。美国农业部年度出口目标为1973万吨,同比降低6.4%。7月6日美湾软红冬小麦报价为每吨256美元,硬红冬小麦报价为345美元/吨,法国小麦FOB报价为每吨248美元,阿根廷上河小麦FOB报价为340美元/吨
法国小麦单产同比提高4.5%,德国小麦产量下调
尽管5月份以来的干燥天气令人担心,周四法国研究作物研究机构Arvalis和谷物行业团体Intercereales预计2023年法国软小麦单产将达到7.5吨/公顷,比去年的7.2吨/公顷提高4.5%,比10年均值高出5%,原因在于播种条件良好,早春出现规律降雨。基于这一单产预期,使用法国农业部的小麦播种面积数据477万公顷,可以计算出法国2023年软小麦产量将达到3580万吨,比上年的3232.4万吨增加10.8%。2023年法国软小麦的蛋白含量将达到11.4%,与去年以及10年均值保持一致。
德国农户协会(DBV)周二表示,2023年德国冬小麦产量预计降至2060万吨,同比减少7.2%。冬小麦种植面积为284万公顷,同比降低2%。
俄罗斯小麦产量上调,出口创纪录
咨询机构Agritel公司本周将俄罗斯2023年小麦产量预估值提高到8570万吨,高于4月份预测的8320万吨,虽然低于上年创纪录的1.03亿吨,但仍是历史偏高水平。
莫斯科咨询公司IKAR在7月6日预测2022/23年度(7月至6月)俄罗斯小麦出口量将超过4800万吨。
莫斯科咨询公司SovEcon在7月6日将俄罗斯2023/24年度(7月至6月)小麦出口预测调高150万吨,从4570万吨上调至4720万吨,高于2022/23年度的4660万吨。尽管新季小麦产量降低,但是结入库存创下历史新高,供应依然充足,支持出口增长。
俄罗斯农业部长德米特里·帕图谢夫在7月7日表示,俄罗斯2023/24年度将出口4700万吨小麦,高于2022/23年度的4500万吨。
乌克兰小麦产量高于早先预期
乌克兰谷物贸易商联盟(UGA)预计2023/24年度乌克兰小麦产量为1790万吨;小麦出口量为1500万吨,低于2022/23年度的1680万吨。作为参考,乌克兰农业部预测小麦产量为1700万吨,APK-Inform预测小麦产量为1610万吨。
扎波罗热核电站可能遭到攻击,令黑海协议续签前景更为黯淡
本周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计划袭击扎波罗热核电站,加剧市场不安情绪,也令人对黑海协议前景更为悲观。去年7月22日签署的黑海谷物协议将在7月17日到期,俄罗斯近期多次表示不会续签这份协议,因为有关消除俄罗斯谷物和出口障碍的协议内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本周初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可能做出一些让步,考虑允许俄罗斯农业银行成立一家子公司,通过这家子公司接入SWIFT全球支付系统,但是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示不会接受这一安排,因为缺乏可行性。
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继周五乌克兰和土耳其总统讨论延长黑海谷物协议之后,周六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他希望至少每三个月延长一次协议,而不是每两个月一次;他补充说,土耳其将努力将协议持续时间延长至两年。埃尔多安和普京一直保持密切的个人关系,之前也曾经在黑海协议似乎就要破裂的时候明确表示协议将会继续。这一次会不会又是如此?
联合国调高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期值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周五将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估上调0.9%,达到7.833亿吨,不过这仍将比2022/23年度的创纪录产量低1840万吨。其中欧盟小麦产量预估上调,因为整体天气有利,提振单产略微恢复。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产量预估也有小幅提高,这两个国家的春小麦种植面积高于早先预期。2023/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用量比预计为39.5%,高于上月预测的38.9%,2022/23年度为39.7%。主要出口国的库存用量比预计为18.6%,高于上月预测的17.7%,2022/23年度为19%。
供需报告前瞻
美国农业部将在周三发布供需报告。分析师们预计美国农业部将把美国2023/24年度所有小麦产量预期值调高到16.83亿蒲,高于6月份预测的16.65亿蒲。
本周初受美豆新作意外下调种植面积以及美豆期末库存降低,导致国内油脂大范围上涨。其中豆油、豆粕期价一度涨停,使得油脂现货价格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其中各地区豆油现货价格均已冲至8000元/吨以上。后四天中国内油脂现货价格均维持横盘震荡整理为主,那么七月份是否就意味着油脂现货价格将开启新一轮的上涨呢?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7月7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约8290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8190元/吨、天津地区约8280元/吨、日照地区约828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8350元/吨、东莞地区约831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8320元/吨左右,本周各地区豆油基差涨跌互现。
下周双报告落地
上周六凌晨,美国农业部发布美豆种植面积超预期下滑,使得CBOT跳涨超6%。USDA6月种植面积报告中下调美豆种植面积至8350万英亩,3月为8750万英亩,低于市场预期的均值87.7。同时USDA季度库存报告:截至2023年6月1日,美国旧作大豆库存总量为7.96亿蒲式耳,同比减少18%,低于预期。其中农场库存量为3.23亿蒲式耳,同比减少3%;非农场库存量为4.73亿蒲式耳,同比减少26%。大豆消费量为8.91亿蒲式耳,同比下降8%。当前市场焦点已全部在美豆新作上,一旦有风吹草动都将会影响其价格涨跌。周五因最近整个中西部农业带出现了可喜降雨,而且气象预报显示下周还会有更多降雨,有助于缓解作物面临的干旱压力,因此CBOT大豆市场周盘下跌。北京时间下周四凌晨USDA将公布美豆月度供需报告,从报告前瞻来看,关注美豆新作单产。
产地棕油进入增产周期
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将在下周一7月10日发布供需数据。报告发布前,分析师们预计马来西亚6月底的棕榈油库存为186万吨,环比增长约10.5%,创下四个月新高,因为出口放缓,而产量几乎持平。南马来西亚棕榈油公会(SPOMMA)的数据显示,7月1-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增长43.75%。这样一来盘面或维持震荡走势,市场已逐步消化产量增加的事实。毕竟当前正值产地棕榈油增产周期。不过进入七月份分后,马棕出口有望增长,毕竟棕榈油相对软油的价差拉大;而作为棕榈油最大买家的中国和印度等进口国的库存下降,也有利于刺激采购需求增长。
油脂季节性淡季已至
当前国内三大油脂豆油、棕榈油、菜油供应依旧充足,季节性消费淡季已至,特别是当前大中专学校已进入暑期,各地均是高温“烧烤”模式,油脂走货十分滞缓。其中豆油方面,5-6月份大豆月度到港量高达1000万吨,6月份各地区油厂均保持高开机率,豆油库存逐步累库,即便当前进入例行停机检修或因豆粕胀库而停机,但实际库存已达到100万吨以上。本周豆油主力合约虽有回调,部分地区豆油基差走高,但实则市场成交较差,下游并不认可,购销相对清淡,预计此种格局将维持一段时间。棕榈油方面,由于6月买船较多,因此7月份以来棕榈油基差可谓是跌跌不休,除了华北以外,其他地区以24度棕榈油为例,沿江棕榈油提货基差均在200以下,库存也由前期的止降回升,后续关注七月份棕榈油买船情况。菜油方面,本周各地基差无明显变化,虽然下半年开始进口菜籽到港量下降,油厂开机率下调,菜油库存止增回落,但跟往年同期相比,库存依旧充足。本周中储粮菜籽油采购方面成交率为100%,计划采购菜籽油6000吨,全部成交,平均起拍价OI2309+150~400,成交均价OI2309+150~400,但陈菜油销售方面全部流拍,可见需求不见起色,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在。况且从全国各地菜油现货价格来看,均价已高出豆油价格,性价比逐步下降。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短期内油脂现货价格受外围利好消息支撑或延续偏强震荡,但下游成交还将维持低迷状态。下周重点关注马棕MPOB报告公布以及USDA7月供需报告。同时黑海协议能否续签都将影响国内油脂盘面。但长远来看,当前油脂已基本确立偏强态势,利空消息逐步消化后,油脂大幅向下的概率很低。特别是进入八月份后,我国大豆买船进度以及数量都将对未来价格起到关键的作用。若如去年同期那样,大豆到船量少,需求逐步增加,油脂现货价格或继续上涨。
来源 中果粮油信息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能作为入市建议
任何在本网站刊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资讯、评论、预测、图表、指标、信号、期货知识等只作为参考,您须自主做出投资决定,并对该决定负责。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
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投资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等信息进行交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与本网站无关。
支付成功
支付成功
支付成功
支付成功
支付金额¥12.5元
确认使用收益支付
绑定推荐人邀请码并完成邀请任务,推荐人获得邀请奖励
关注推荐用户
您将收获更实时、有价值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