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9年科创板注册制试验田、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之后,依然实施核准制的沪深主板新股因延续“打新不败”而受到投资者关注。
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共有440只新股发行(包括沪深北三家交易所),有122只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占比高达27.73%。上市首日跌幅超过30%的是四只科创板新股——唯捷创芯、普源精电、翱捷科技、哈铁科技。还有20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跌幅超过20%,跌幅区间在10%~20%的则多达44只。
分板块来看,北交所首日破发率最高。2022年以来至今,北交所共计上市88只新股,首日破发的有37只,占比高达42.05%。上交所科创板共上市127只新股,首日破发的有49只,占比达到38.58%。创业板有151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有30只,占比为19.87%。
但主板方面,2022年至今共上市74只个股,仅有龙源电力一只上市首日破发,且之后便收复了失地,上市五个交易日之后涨幅高达127.17%。此外,上述74只个股中,有64只达到了首日顶格涨幅44%,占比高达86.49%。
再看上市以来的表现。截至2月3日,去年以来上市的新股、次新股中,主板破发的只有4只,分别是劲旅环境、天新药业、万朗磁塑、慕思股份。科创板新股次新股已经破发的达到39只,创业板达到59只,北交所更是多达60只。
在核准制之下,按照2014年以来的行业惯例,新股发行市盈率基本都遵照了23倍的上限,窗口指导下相对较低的发行定价给二级市场留下了较大的溢价空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之所以出现大量新股破发,与其定价市场化改革直接相关,其发行价估值是由市场博弈决定,而非遵照单一的市盈率标准红线。
本次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发行环节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精简公开发行条件,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放开新股发行定价上限和上市前5个交易日涨跌幅限制。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就意味着A股多年打新不败神话的彻底终结。投资者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呢?对此,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提出了三点建议。
其在书面回复《每日经济新闻》时指出,首先,在一级市场方面,新股申购风险凸显,投资者需谨慎“打新”。在核准制下,投资者“打新”基本上都是安全的,这就形成了投资者“逢新必打”的习惯;而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是一种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由市场决定,打新稳赚已成为历史,尤其是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新股破发比例更高,因此,投资者需在合理分析新股投资价值的基础上谨慎参与新股申购。
其次,注册制放开了新股上市的涨跌幅的限制,股票涨跌空间加大,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需要格外谨慎,避免盲目炒作。
注册制下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对于投资者意味着新股本身的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要对公司的前景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作出充分的判断。
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向业内了解,针对全面注册制下市场风险收益带来的变化,目前已有多家券商计划将全面注册制作为下一阶段进行投资者教育宣传方面的重点。
如华林证券方面透露,去年已经在西藏证监局、西藏证券业协会及交易所的指导下共同开展了注册制主题、防非主题投教系列活动。目前正计划以有藏区特色的沙画、漫画、视频等形式为载体,向投资者宣传全面注册制相关信息和应注意的风险。
在采访中华林证券还特别提示投资者,全面注册制意味着主板新股上市连续多个“一字板”的现象不复存在,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提出了更高的投资决策要求。投资者应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回归股票的基本面分析,持续盈利增长的企业投资价值也将进一步被市场挖掘。
天风证券也在其官微上发文,对全面注册制做了详细解读。天风证券指出,全面注册制对投资者主要有三大影响:一是在市场中发现优质公司,对投资者的研究和价值发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注册制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为保护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对投资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三是相比主板市场,试点板块都放宽了涨跌幅限制,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参与投资。
全面注册制之下,为应对市场变化,天风证券给予了投资者三点建议。
一是不断学习,认真研究企业投资价值,可通过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等,研究企业的投资价值。
二是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注册制改革使市场有效性不断提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与“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相辅相成,优质企业逐渐推上舞台,垃圾股会加速清退,只有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三是多元配置,平衡风险与收益。俗话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分散配置,才能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如果资产配置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基金等专业产品来参与。
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全部评论(4)
0 点赞 | 0 转发